岁月长河奔腾不息;
工匠精神久经不变;
他们在祖国成长中留下厚重足迹,
他们在时代建设中彰显“硬核”担当,
他们,有个共同的名字——大国工匠。
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指出,人才是第一资源,要大力发展技工教育,培养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,在全社会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,激励广大青年走技能成才和技能报国之路,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贡献“硬核”力量。如今,这种力量在时代发展中熠熠生辉……
“螺丝钉”成长为“老师傅”
放眼今日华夏,东方“雄鸡”正在全球版图上雄视四方,无数“黑色动脉”遍布祖国大江南北。聚焦一隅,一台台沥青摊铺机游走在“动脉”上。
潘潮,安徽宣城人,现任职于安徽路桥路面工程有限责任公司。自2012年工作以来,便与沥青摊铺机结缘,将平均温度160℃的沥青混凝土,平整地摊铺在路面上。
工作之初,重达20多吨的沥青摊铺机让潘潮“傻眼”:驾驶技术、安装程序、施工要领……成为挡在他面前的“拦路虎”。“当实践与理论不能有效结合,一切都显得苍白无力。”这是潘潮内心独白。
克服过去就是成功,拦在眼前便是困难,一股子“倔劲”在潘潮心中慢慢升腾。白天,他跟着老师傅学习,眼到、手到、心到,从熟悉一个个细小零件的安装位置、发挥作用,无时无刻不在记录;晚上,捧起专业书籍,灯下苦读,用老师傅传授技艺与书本上的理论相结合,相互验证。随着固定板摊铺机的运用,他再次面临新课题——安装熨平板。一块重达1吨多的熨平板,需要在起重设备配合下进行安装,平均每次安装6至9块,耗费5至9个小时,安装近百个零部件,这是一项耗费体力、磨炼意志的高强度劳动。
在时间的见证下,潘潮已成长为公司一位名副其实的“老师傅”,拥有一身“庖丁解牛”的技艺。设备一旦出现故障,他第一时间赶到现场修复,并清楚地告诉同事,各设备零件名称及结构,面对常规问题处置措施,至今已成功完成百余次设备维修工作。
功夫不负有心人。2018年以来,先后任公司班组负责人和施工负责人,并主动请缨参加省市劳动技能大赛,斩获合肥市摊铺工劳动技能大赛三等奖,多次荣获公司先进个人称号。
这只是开始……
追求“零缺陷”的“倔强人”
2012年以来,潘潮足迹遍布了省内外,先后参建明巢高速、蚌淮高速、宁宣高速、京台高速、江西泰赣高速、当涂G205高速、蒙城PPP项目、合肥市政道路等多条高速公路及国省干线,累计参建里程500余公里,参建项目荣获詹天佑奖、国家优质工程奖、全国市政金杯示范工程、黄山杯等多项荣誉。
在项目现场,潘潮同事评价:人“倔”话不多,只要一股“倔”劲上来,那就是一个新目标的起点。闲暇时,他常常和同事打赌,一车沥青混凝土能摊铺多远?答案自然相差不远,这一切都源于多年工作积累的经验。在施工中,凭着对沥青混凝土存量的精准判断,施工片刻后,果断停车装料。“这些数据刻入脑海深处,形成‘肌肉记忆’。”正因一股子“倔劲”,使一切了然于胸。
多年来,潘潮在沥青摊铺过程中严格规范沥青运输、把握摊铺温度,任何一个小细节从不放过。面对两台摊铺机同时施工,在衔接处会出现“衔接缝”,这不仅破坏路面的美观,投入使用后可能会出现断层情况。“倔劲”又开始“催化”。在原有工艺基础上,他通过查找专业资料,了解其他省份施工工艺,不断尝试、不断探索,保持两台摊铺机同时作业、同步摊铺,使衔接的两块熨平板高低一致,并在衔接处喷洒热沥青,让摊铺路面不仅外部美观,内部也能充分融合,治标也能治本。
2021年,安徽省举办沥青工职业技能竞赛,他和团队从全省数十个参赛单位中脱颖而出,一举夺得个人一等奖和团队一等奖,荣获安徽省“金牌职工”称号,在他看来这些荣誉不是他一个人的。
一个追求“零缺陷”的“倔强人”,用多年付出交出一份沉甸甸的答卷。
50℃高温,冰块揣进怀里降温
这份答卷的背后是11年来的默默付出。
11年前,大部分同窗毕业后选择其他行业,仅有三位同学从事沥青施工专业。近年来,随着2位同窗相继放弃,当年54位同窗中只有潘潮一人在坚守。“反正要‘进球’,为什么不能是我?”面对“众叛亲离”,他想起了最近看到的一句话,也正如电影巨星周星驰所说:天亮了,还是很美的……
与空调、凉风、电脑等元素相比,潘潮工作环境可谓“恶劣”:常年与荒山野岭为伴、与高温酷暑为伍,皮肤终年粗糙黝黑。最难以忍受的是高温酷暑,这让许多同事敲响了“退堂鼓”。
夏天,室外气温平均30℃以上。沥青混凝土温度持续保持在160℃左右,驾驶室内温度能上50℃,设备滚烫不能摸,座椅炙烤不能坐,加上沥青混凝土摊铺时散发出的热浪,这是常人所不能忍受的。身材微胖的潘潮,在施工过程中吃尽苦头,汗流浃背是常事,衣服上常常是一层层汗渍,晚上回去衣服经常“立在那儿”,而大腿内侧常常被汗渍泡得发白破损,伤痕累累。
克服成为前进路上第一步。潘潮把降温冰块摆放在摊铺机座位上,又将其揣进怀里,以达到降温的效果,确保专注投入施工。成为班组负责人、施工负责人后,他常年奔跑在项目现场,即使穿着特制的鞋子,热量依旧穿过鞋底向上传递,周边一阵阵热浪扑面而来,席卷全身。
夜晚,伴着机械轰鸣入眠,他有过思考,也更加坚定未来,这一切离不开父亲的影响。
工匠精神在父与子之间传承
今年57岁的潘父,退休前是一名货运火车司机。
从20多岁开始,潘父将一生贡献给了祖国铁路货运事业。在潘潮记忆中,父亲总是常年奔波在外,忙碌异常,偶尔见到父亲,相处时间不久便又再次离开了他。父亲是特殊工种,也在高温炙烤的车厢中穿梭在大江南北。工作期间要在高温酷暑、风雨交加、寒风凛冽中,徒步来回检查火车车况。而让潘潮印象深刻的便是父亲的学习精神,对问题的钻研精神,也有着一股“倔劲”。单位组织培训学习,一去便“消失”半月有余,回家后总是带着一本厚厚的学习笔记,密密麻麻记满了各种技术理论。面对新火车机头,父亲主动学习,参加培训,遇到故障总能够快速解决。在家人的回忆中,一辆新式火车机头在半途出了故障,当在场所有人联系技术专家时,他已经悄无声息攻克了难题。
父亲为“路”奉献了一生,最为宝贵的财富便是工匠精神,如今“接力棒”又交到了潘潮手中,技能报国之路也将从他手上扬帆启航,继续为“路”而战。
谈起未来,潘潮略有沉思,随后笃定回答道,像父亲一样,为值得的未来继续付出。他自嘲般地说出理由:我的人际交往不是特别强,喜欢单纯的生活。他的生活远离了城市的喧嚣繁华,缺少了对家人陪伴,有的只是机械轰鸣和日夜奋战。当一条条天堑变成了通途,一条条“黑色动脉”在祖国大地跳跃,他和20多年前的父亲一样,又开始“倔”了——技能报国、实干助企,朝着“大国工匠”的人生目标矢志前行。